宾果

新闻动态


2025年暑期“三下乡”•探访“傩雕第一村”周官村

2025年07月18日 15:07 宾果-宾果app-宾果官网  点击:[]





2025年7月16日下午,2025年贵州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之“屯风黔韵”贵州屯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郑沁媛、徐晓娟、黄丽、张娴婷、王琴,在指导教师周永健教授带领下,走进周官村,围绕着当地面具雕刻展开,试图在凿痕与木纹间,读懂这份国家级非遗背后的传承密码。

周官村隶属于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坐落在邢江河畔;2011年,刘官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周官村又被冠以“傩雕第一村”,从明代屯军文化中走来,将地戏面具雕刻的技艺代代相传。若说人神共舞的地戏是屯堡人家生活里的精神图腾,那一张张“脸子”便是图腾上最鲜活的注脚。

地戏能走出大山,叩响世界的门环,离不开雕刻工匠们在木头上的精雕细琢,他们依据《说唐》《三国》的戏文,把角色的年龄、功业与性格,化作面具上的眉眼起落、纹路深浅。这些面具看似夸张,却暗合古代的头面规制,写意中藏着对人物神采的精准捕捉,恰如古人所言“镯奇而不失真,玩华而不堕其实”。而地戏本身,更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把散落的屯堡人重新编织成紧密的共同体。




实践团的第一站,是安顺秦发忠傩雕文化博物馆。这座隐于周官村大山组的展馆,推门而入却满是震撼:数百件地戏面具、傩戏面具在墙壁上静挂着,旁边还陈列着地戏剧本、坛石、扇袋与戏服。墙面上,雕刻的张飞豹头环眼、岳飞正气凛然、吕布俊朗张扬,每一件都在木料的肌理中复活了千年前的英雄魂魄。

博物馆对外永久免费开放,秦发忠先生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触摸到安顺非遗文化的温度。毗邻博物馆的雕刻工坊内,工匠们正进行面具制作的全流程演示,木屑正随着刻刀的起落簌簌飘落。在他们手下,一块普通的木头渐渐显露出“跳神”面具的轮廓。

走进周官村,“叮咚”作响的雕刻声此起彼伏,即使在正午烈日下,村民仍坚持作业,这种“以艺为耕”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周官村独特的文化景观。

我们循着声音走进村落,在一处院落前撞见了正在雕刻非洲面具的于顺平师傅。于师傅今年45岁,14岁随兄长学艺,后赴北京进修现代雕刻技法。其工作室同时陈列着传统地戏面具与非洲面具,这种跨文化的创作尝试,反映了年轻一代艺人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回应。“现在主要通过网店销售,老客户占比达较大,”于师傅介绍道。

研学团队的定制订单也在增加,这要求既保持传统韵味,又要融入现代审美。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模式,为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在古村落考察中,实践团因迷路得到81岁老爷爷的热情帮助。这位老爷爷主动担任向导,带领团队走访当地传统历史建筑。

并在其引荐下,实践团拜访了77岁胡姓老艺人,胡爷爷12岁随父学艺的雕刻师,如今仍守着祖传的手艺。尽管一年的销售量不算大,一个月仅能卖出一两千元,一年收入约一两万,大脸子面具售价约600元,但胡爷爷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活动,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满脸自豪。那一刻,我们忽然懂得:老艺人的坚守,是对文化最深沉的告白。




随后,实践团拜访了贵州省级非遗“安顺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周明先生。从14岁开始,他便拿起刻刀,跟随老艺人学习安顺地戏面具制作。在他看来,雕刻面具并非仅仅依靠眼和手,更要用心。他认为每一具面具都代表着一个神、一个神明,“为神明塑像,那可不能不用心去悟!”正因如此,经他手制作的地戏面具格外端庄。

周明先生表示,“学会雕刻面具的基本技法很简单,但要学精却很难。大概的五官或许能刻出来,但眼神韵味的把握则需要时间的沉淀。”他将其总结为“用心去悟”。他还指出,面具雕刻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从业者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因为面具雕刻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者需要对手艺和文化都有深刻的认知。




最后,我们来到胡永伍的“九龙鼻雕刻坊”。胡师傅因小儿麻痹症留下右腿萎缩后遗症,妻子也有语言障碍,可他却把生活的重担化作了雕刻的力量。胡师傅的儿子告诉我们,他们的父亲最擅长雕龙鼻,这些牙齿、胡须、鳞片,得一刀一刀雕。阳光下,他的代表作品《十二龙鼻》龙身的鳞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木光。

早年间,他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两个孩子,却从未放下刻刀。如今,常有大学生来采风,他从不收费,有的学生会悄悄留下几百块红包,他总推托再三才收下。





临走时,我们打不到车,胡师傅的大儿子陪我们走到街巷外,顶着暮色帮我们联系车辆,那份质朴的善意,让夕阳下的村落更显温暖。

“秦发忠傩雕文化博物馆”的千面人生,到于顺平师傅的“传统与创新”,从热心老爷爷的“村落记忆”,到胡爷爷、周明、胡永伍三位雕刻艺人的“文化坚守”,一天的走访让实践团成员们读懂了一个道理,屯堡面具雕刻从来不是冰冷的技艺,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温热的文化血脉。

我们的“三下乡”之旅,不仅是记录与观察,更要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就像周官村的雕刻声从未因时代变迁而沉寂,我们也希望用青春的视角,把地戏面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通过短视频传播雕刻技艺。让这些凿痕里的文化密码,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继续生长出蓬勃的生命力。



供稿:王  

摄影:王  

一审:周永健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宾果-宾果app-宾果官网

宾果   邮编:550025

宾果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宾果   电话:8812 4199

宾果   邮箱:[email protected]

宾果

宾果-宾果app-宾果官网 公众号

Copyright©宾果-宾果app-宾果官网
本站由宾果-宾果app-宾果官网 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