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东南,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也捎来木鼓的浑厚声响。2025年7月17日,“体蕴非遗共铸中华梦”实践团队走进反排村,与村委会副主任唐涛、国家级木鼓舞传承人万政文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在鼓点与舞步中触摸这门千年非遗的传承脉动。
“咚——咚——”万政文老师敲响木鼓,声波穿过窗棂仿佛带回了1500年前的岁月。这位七旬老人9岁学习木鼓舞,13岁便能完整演绎舞步,如今已是反排木鼓舞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万老师充满激情地演示出门舞的豪迈、亮刀舞的刚毅、踩虫舞的灵动、播种舞的虔诚、丰收舞的欢腾,并介绍木鼓的制作更藏着讲究。
唐涛副主任勾勒出一幅系统的保护图景,“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四级传承人体系:1名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60余名州级与县级传承人。10年前村里就在小学开设木鼓舞课程,如今孩子们踩着鼓点跳木鼓舞、芦笙舞的身影,已成校园最鲜活的风景。
传承不是复刻,创新才有生命力。近年来多所高校与村里合作,对木鼓舞5个基本章节的动作细节进行创新。唐涛副主任认为这种“守正创新”让木鼓舞更贴近当代审美,但挑战依然严峻,产业薄、交通偏、留不住客。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以校地合作为纽带,以“非遗+产业”为路径,让反排村不仅是“木鼓舞之乡”,更是宜居宜游的文化村落。木鼓声声,是先民的呼唤,更是未来的邀约,我们将带着这份调研收获,让千年文脉在青春接力中,踏响更悠远的回响。
供稿:张 露
摄影:张 雨 杨丽婷
一审:彭 兵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