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19:00,宾果-宾果app-宾果官网
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总结在民历宾果
C116教室展开,本次汇报由王紫寒同学主持,叶成勇老师、聂开吉老师、才佳兴老师出席本次会议,余腾达、陈叶芬、刘江婵、杨丽、李江莲、郑沁媛依次汇报。

活动现场
会议伊始,6支队伍围绕各自主题进行汇报。首先,“知行桃花源”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以市坪苗族仡佬族乡为调研点,围绕非遗文化傩戏、建筑文化与家风治理文化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傩戏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年轻学者少、核心传承人年迈、保护与创新失衡等。此外,该实践团还以申佑救父、救师、救君的事迹以及市坪村韩家湾这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善治的典型为例,指出文化与治理应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应让村民因认同传统美德而主动参与治理,实现环境与文化自觉双提升。在治理过程中,可由党组织领建组委会,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并充分发挥妇女在治理中的作用。

余腾达同学汇报
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将长顺县白云山镇翁贵村那被掩藏已久的“宝藏”——美味豆腐,呈现在了大众眼前,也让更多人开始了解这个独具特色的小村落。这是黔城石榴同心同行实践队针对翁贵村影响力不高、传播力度不广的问题而采取的举措。围绕翁贵村颇具特色的“翁贵豆腐”和传统“造纸”工艺,该实践队展开了深入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别出心裁,以游戏的方式巧妙地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成功让小朋友们对古老而神奇的造纸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传统文化的种子。值得一提的是,实践队与当地团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翁贵豆腐等食品的宣传内容,在网络上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点击量破万,有力地提升了翁贵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叶芬同学汇报
黔行筑梦-共谱华章实践团以民族文化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为汇报主题,从多方面分析其促进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文化纽带方面社区通过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像民族歌舞表演、传统节日庆典等,为不同民族居民搭建交流平台。居民在参与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打破隔阂,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共同体意识在情感交融中萌芽。经济赋能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结合。挖掘社区内各民族传统工艺,通过与现代市场需求对接,开发出受欢迎的产品。这不仅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还让大家意识到共同的经济利益能将各民族紧密相连,在合作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空间重构层面,社区注重文化符号的布置与展示。在公共区域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标识,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这些文化符号时刻提醒居民,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文化空间,强化了社区认同。社会治理中,鼓励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让各民族居民都能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在共同参与过程中,居民感受到自身责任,也体会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汇报最后指出,幸福社区“空间互嵌—文化互嵌—利益互嵌”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值得广泛推广与借鉴。

刘江婵同学汇报
民族文化助推“绣里黔行”实践队以黔西市“化屋艺语”非遗工作坊展开调研,探索推普、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调研有诸多积极发现。“化屋艺语”非遗工作坊以“非遗工坊 + 加工车间 + 绣娘”模式,让传统“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为乡村经济添彩。锦绣花都社区通过活动搭建传播桥梁,黔西市图书馆凭借馆藏展示推广非遗,二者合力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地苗语主导的语言环境,使居民在推普上存在认知偏差,这成了非遗对外传播的“绊脚石”。部门间协作松散、社会力量参与度低,造成资源分散。同时,人才流失与应对市场波动能力弱,制约着工作坊的可持续发展。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地苗语主导的语言环境,使居民在推普上存在认知偏差,这成了非遗对外传播的“绊脚石”。部门间协作松散、社会力量参与度低,造成资源分散。同时,人才流失与应对市场波动能力弱,制约着工作坊的可持续发展。

杨丽同学汇报
“报鸟”“报友”,这个历经改名坐落于黔东南州镇远县的村落,现如今逐渐形成邰、刘、方、李、田、潘、杨等多姓氏共存的苗族侗族村寨。筑梦报友·黔乡情韵队围绕报友村村史志编撰工作展开了深入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报友村村史编撰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官方文献记载稀缺,为编撰工作提供的历史依据有限;缺乏专业编撰队伍,难以保证村史志的质量和专业性;编撰资金有限,制约了编撰工作的顺利推进。针对这些问题,该团队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组织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借助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活力,为村史编撰注入新的力量;其次,联合乡镇相关部门开展乡村史料普查工作,对现存的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登记、拍照等妥善保存,防止珍贵资料的流失;最后,建立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规范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村史编撰有稳定的资金支持。

李江莲同学汇报
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四大工程文化”之一,承载着“调北征南”的深厚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其中奥秘。“屯风黔韵”贵州屯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团围绕屯堡文化的地戏、古建筑保护、文旅发展以及八大碗饮食等方面展开了细致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安顺屯堡各寨子制定了“地戏保护 + 招商”的发展规划,各级部门也对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就如近期针对花灯文化,相关部门迅速组建好班子,并开启了巡演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不过,调研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非遗文化传承面临传承人断层的困境,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不高、掌握程度有限,使得部分非遗文化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各村寨在发展过程中采用资源非整合模式,导致发展路径趋同,缺乏特色与竞争力,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应加深安顺屯堡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探索“文旅 + 农业”等创新模式,为屯堡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资源库,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屯堡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郑沁媛同学汇报
针对此次汇报,各位老师给出以下建议:
叶成勇老师着重强调,调研工作绝不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必须深入田野点,开展反复且细致地调查。以黔诚石榴同心同行实践队在翁贵开展直播介绍翁贵豆腐这一举措为例,他提出要对后续效果进行追踪评估。对于此类直播带货活动,要持续关注其对当地产业产生的实际带动作用,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创新。同时,各实践团队要高度重视田野调查的深度与持续性,坚决避免因短期行为导致研究工作浮于表面。此外,各团队还需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切实提升社会实践的服务能力与学术价值。

叶成勇老师进行点评
聂开吉老师指出,各实践团队的汇报普遍存在主线不清晰的问题,文本内容缺乏针对性。以筑梦报友·黔乡情韵队的汇报文本为例,其第一张、第三张以及第四张PPT的内容与汇报主题不符。在介绍调研背景时,应避免过多冗长的陈述,要学会分清主次,精准找到重点内容,直接切入主题进行汇报。
才佳兴老师认为,汇报主题过于分散,没有突出重点,汇报文本的形式也显得简单单一。针对“屯风黔韵”贵州屯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汇报,他肯定了小组成员分工调查不同主题的做法,认为这一安排具有合理性。但就汇报本身而言,他建议要学会从众多内容中抓取亮点,从六个主题中挑选出一个材料丰富、关注度高的主题进行重点汇报。

才佳兴老师进行点评
老师们的指导为本次“三下乡”总结汇报提供了细致的分析和思维脉络,各组也将结合各位老师的指导继续完善调研报告。至此,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圆满结束。

合影留念
供稿:黄丽、陈星宇
摄影:黄 丽
一审:叶成勇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